首先,让我们聚焦于 “华学” 这一概念。提及 “华学”,不得不先理清它与 “国学” 的关系。如今,许多人一听到 “国学”,便认为它专指中国的诸子百家之学,然而,这种认知存在一定的混淆。实际上,“国学” 并非中国所独有,每个国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 “国学”。例如,日本有日本的国学,美国有美国的国学,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国家也都有各自的国学体系。简而言之,“国学” 就是一国之学问。由此可知,“华学” 其实就是中国的国学。
那么,“华学” 这一概念究竟是谁提出的呢?它并非由我提出,而是由中国当代一位泰斗级别的国学大师 —— 饶宗颐老先生所提出。饶宗颐老先生在中国当代国学界享有 “北季南饶” 的美誉,“北季” 指的是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南饶” 便是饶宗颐老先生。饶宗颐老先生于 1917 年出生在广东潮州,在 2018 年逝世,享年 101 岁。他是全世界公认的国学泰斗,其提出的 “华学” 概念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并流行。
圆满,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人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我们常说某人很成功,但成功并不等同于圆满,而圆满则必定意味着成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用太极图来代表圆满。太极图由两部分构成,外面的那个圈象征着圆满,而里面的曲线则代表着通往圆满的道路。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要实现圆满,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曲则全”,这正告诫我们不要总是想着走捷径,因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捷径可寻。就如同我们去医院做身体检查,无论是脑电图还是心电图,其图形都是曲线的。倘若变成了直线,那也就意味着生命走到了尽头。所以,我们应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圆满,而通往圆满的道路是曲折的。
学习的核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 ——“爻”。“爻” 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最基本的文化符号,正是因为有了 “爻”,中华文化才得以进入腾飞阶段。“爻” 由一根阳爻和一根阴爻组成,翻开《易经》,通篇都是阳爻和阴爻。“爻”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变化”。进一步通俗地说,学习的核心就是 “应用”。毛主席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所以,学习的核心可以高度概括为 “学以致用”。然而,现在有很多人学了很多知识,却不懂得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无法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来做个互动。假设你是汉民且吃猪肉,今年 22 岁,估算一下从出生到现在大概吃了 1000 斤猪肉,现在体重 120 斤。试想一下,如果吃进去的 1000 斤猪肉没有被消化,猪尾巴、猪蹄子、猪屁股肉等都堆积在身上,那你现在看起来还会像个人吗?而现在你之所以吃了这么多猪肉,却依然是一个正常体重的人,是因为你将猪肉消化吸收,转化成了自己的营养。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懂得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就如同吃了东西却不消化一样,最终只会变得 “四不像”,失去自我。
我们都熟知 “儿子” 这个词,从 “学” 的目的这一角度来思考,“儿子” 其实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深切期望,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开启伟大智慧。既然我们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是要成为像这些圣贤一样的 “子”,那么该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关键就在于 “一”。“一” 是其中的精髓和核心。《道德经》中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庄子也对 “一” 有过评价:“得一者万事毕。” 孔老夫子讲学一生,最后也强调 “吾道一以贯之”。无论是儒家、道家等诸多思想流派,都十分重视 “一” 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谁能搞懂 “一”、掌握 “一”,谁就有可能成为像那些圣贤一样的 “子”。关于 “一” 的具体含义,我们将在后续的课程中详细讲解。
通过以上对 “华学” 中 “华” 与 “学” 的深入剖析,我们对 “华学” 这一概念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在 “华学” 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实现齐家治企的目标,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圆满与成功。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 “华学智慧与齐家治企” 中 “华学” 概念的分享内容,后续我们还将继续探讨 “智慧”“齐家”“治企” 等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课程目录
- 🎥 01讲:到底什么华学?mp4.mp4
- 🎥 02讲:《易经》核心智慧mp4.mp4
- 🎥 03讲:为什么说儒家思想源于《易经》?mp4.mp4
- 🎥 04讲:禅与佛区别mp4.mp4
- 🎥 05讲:《道德经》告诉我们如何做百年企业mp4.mp4
- 🎥 06讲:《黄帝内经》三大根本思维模式mp4.mp4
- 🎥 07讲:何为智慧?mp4.mp4
- 🎥 08讲:到底什么家?mp4.mp4
- 🎥 09讲:家族怎样能成为百年望族?mp4.mp4
- 🎥 10讲:如何运用华学中三大能量治理企业mp4.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