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目录
- 🎥 01.【第1周】导学课:站在家庭教育新时代的端口(视频).mp4
- 🎥 02.【第1周】夯实基础: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一)(视频).mp4
- 🎥 03.【第1周】夯实基础: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二)(视频).mp4
- 🎥 04.【第1周】夯实基础: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三)(视频).mp4
- 🎥 05.【第1周】夯实基础: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四)(视频).mp4
- 🎥 06.【第1周】构建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视频).mp4
- 🎥 07.【第2周】用积极的语言促进孩子认知,情绪与社会能力的发展(视频).mp4
- 🎥 08.【第2周】儿童习惯培养指导及应用(视频).mp4
- 🎥 09.【第2周】促进孩子的学习与认知能力(视频).mp4
- 🎥 10.【第2周】积极亲子关系,减少人际问题(视频).mp4
- 🎥 11.【第3周】赋能型亲子关系的建设与发展(视频).mp4
- 🎥 12.【第3周】情绪调节与亲子沟通(视频).mp4
- 🎥 13.【第3周】亲子沟通对孩子的影响(视频).mp4
- 🎥 14.【第3周】父亲的教育为什么特别重要(视频).mp4
- 🎥 15.【第4周】用优质影视做工具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视频).mp4
自 2021 年《中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后,中国的家庭教育事业正式迈入新的时代。在这部法律的指引下,我们需要共同描绘家庭教育事业的新蓝图,探寻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我先展示了一幅温馨的图片,画面以淡黄色为基调,用蜡笔勾勒出幸福的一家三口 —— 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还有袅袅炊烟和深黄色的墙壁,仿佛能让人闻到饭香。这出自一本薄而精的绘本,文字稀少,情节简单,却满溢着温暖。作者大卫・卢卡斯运用大量留白,让读者能细细品味每一幅画面中人物的神态,感受家庭的幸福美满。在这个故事里,熊爸爸陪伴熊宝宝散步,看似平淡无奇,却让孩子体会到幸福。最后,熊妈妈迎接散步归来的父子,一句 “你们回来了”,饱含着浓浓的爱与理解。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滋养。从这个绘本中,我们能感受到幸福家庭的模样,那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虽然幸福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但幸福家庭总有相似之处,而这种相似在这个绘本中得以生动呈现。
北师大心理学院的陈会昌教授从 1995 年到 2014 年,对北京 200 多名孩子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跟踪研究,每三四年就对这些孩子进行一次观察,最终发现了两大心理特征,他将其称为两颗 “种子”。第一颗种子是做自己高兴做的事情的心理,具有主动性、内在性和自发性。在这颗种子的影响下,人做事情会感到开心、愉悦、舒适。这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霍兰德教授的人业互择理论相呼应,该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职业成就和职业幸福指数与他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匹配度越高,就越能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第二颗种子是自我控制力,也就是接受别人让自己做事情的心理。比如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按时入园上学、完成作业等,都体现了自我控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做事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很强,往往成为人们口中 “别人家的孩子”,具有高成就感。像我们课程中付丽萍老师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展现出这两个心理特征,做事积极主动,自我控制能力强,还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同学相处融洽。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这两个心理维度构成了儿童青少年完整的人格。但在生活中,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好但做事不主动,这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注重自制力培养有关;而有些孩子主动性强但自我控制不足。我们期望孩子能兼具这两个方面,因为这不仅关乎孩子当下的成长,也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比如在工作成就和获得他人尊重等方面。
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权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具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及麦考比从两个维度的连续体区分出家庭教养模式,包括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和冷漠型。而权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在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以付老师的孩子为例,他生活在权威民主型家庭,因此在学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我们再看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自传,研究他们是因为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科学研究水平,而教育与文化是其中重要因素。若孩子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将难以承担建设国家的重任。传统家规家训侧重于自制力培养,对主动性培养相对忽视。如今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在主动性培养方面加以引导。
心理学家发现,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具备六个心理条件:对感兴趣事物的巨大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不可阻止的自发学习行为;强烈的成长动机和超越巅峰动机,像谷爱凌在冬奥会滑雪项目中挑战自我,展现出强大的自信和超越精神;反潮流的精神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这表明一个人的成就受多种综合因素影响。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主动性创新能力,且两者相互融合。国内外研究启示我们,自由和规则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最为适宜,权威民主型家庭成才率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并培养他们的自控力。教育专家蒋沛荣将主动性比作油门踏板,自我控制力比作刹车踏板,形象地说明了两者缺一不可,否则 “开车” 就会有危险,强调了家庭教育中主动性和自控力融合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指导师是一个新兴职业,虽然已推进十多年,但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标准,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教育目标、工作性质等进行了阐述。家庭教育指导旨在提高家长思想道德、教育子女的能力,加强法制意识,规范家长教育行为,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它是一种成人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任务是帮助家长更新教子观念,树立正确育人观。例如,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六个方面内容,指导师要深入了解这些内容,以人的发展为本,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指导规律,满足家长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整体规划。因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家庭是一个小组织,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用一招解决,而需要整体规划和实施。
- 儿童为本:坚持儿童本位,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儿童优先。父母要尊重儿童的各项权利,尊重儿童的表达与视角,避免成人化对儿童造成伤害。比如,当孩子童言无忌说出一些让成人尴尬的话时,不应限制打压,而应理解和引导。英国绘本大师约翰・伯宁翰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儿童本位,指导师可以通过引导家长阅读他的绘本,如《莎莉,离水远一点》《外公》《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我的秘密朋友阿德》等,让家长从画面中感受儿童的世界、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从而对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有更具象化的理解,这也是指导师引导家长转变思维的有效工具。
- 父母主体:明确为家长服务的观念,家庭教育指导不是直接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引领家长。每个家庭状况不同,不能简单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要通过观察孩子的现象,发现背后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状况,给予回应和指导。要了解不同类型家庭家长的需求,尊重家长的愿望,哪怕看似不切实际。以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挥主体作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比如,在家庭中,爸爸的教育角色常常被认为缺失,但实际上爸爸只是方式不同。妈妈不应指责抱怨,而应吸引爸爸参与,同时允许爸爸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因为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孩子成长有益。家庭教育指导师可以通过故事案例等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可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升主动参与的意愿,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 多项互动:家庭教育指导不能局限于孩子或家长个体,要促进家长、孩子、家庭其他成员以及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指导师的引导,让家长调动身边资源,改善家庭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冲突。这与《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全社会协同创设良好成长环境的要求相契合。为了帮助爸爸更好地参与家庭教育,释放教育效能,推荐了几本书,如大卫・卢卡斯的《爸爸和我》、讲述海边小城男孩和爸爸日常生活的《陪爸爸上班》、艾莱莎・库珀创作的充满诗意和亲情的《和爸爸一起散步》、周欧斯特朗迪和卡门・索果维亚联合创作的体现父子一生情感历程的《和爸爸一起散步》、关于生命主题且充满爱与希望的《爸爸,莆田疫情》、展现熊爸爸和小熊浓浓父子深情的《很爱很爱你》。这些书能让指导师更好地理解儿童为本、父母主体原则,还能促进多项互动,激活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可作为指导师引导家长的有效抓手。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反映了家庭教育客观规律的系统知识和方法。家庭教育指导师应成为科学的工作者。父母作为人世间第一神圣而复杂的职业,多数情况下 “无证上岗”,且不用担心 “下岗”,但不当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成长留下心理安全隐患。《家庭教育促进法》标志着中国父母进入依法带娃时代,虽然 “持证上岗” 具有象征意义,但核心是父母的自我觉知、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要先于孩子成长。家庭教育的两大基石是科学和爱,科学知识可通过系统学习补充,而爱的领悟和传递则需要与过去的观念进行融合和蜕变。这正是指导师的工作重点和价值体现。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首先要成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幸福的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多聆听并将信息与生活产生连接,对于不熟悉的理论知识要耐心吸收,可能在某个契机下实现融会贯通,这符合成人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成为幸福领航人的秘诀是终身学习,信念坚定,勤于实践,善于发现。
新时代家庭教育要从父母权利转变为具备教育能力。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有四个关键方面,首先要关注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父母具有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素质的核心,制约和指导着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及教育行为,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理念包含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和教子观。儿童观方面,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要摒弃 “我是为你好” 等不当观念;亲子观方面,要改变 “养儿防老” 等传统观念,注重与孩子共同成长;人才观方面,要与时俱进,认识到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孩子从事喜欢的事情也能实现价值,即便平凡也可以是人才,《家庭教育促进法》和 “双减” 政策有助于家长树立正确人才观,同时要注重科学和爱,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主动性创新精神;教子观方面,要认识到父母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自身能力,将人格培养、素质培养、社会意识作为家庭教育核心内容,父母是传递这些软性实力的主要引领者。指导师面对家长问题时,应先了解其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正确,再进行指导。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效果。家庭教育方法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了解孩子,前提是尊重孩子;二是培养良好习惯;三是注重身教重于言传;四是让孩子多参与群体生活,在体验中成长,参与社会活动,阅读是重要方式之一。家庭在教导孩子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教导衣食住行等技能,帮助孩子适应生活环境。家庭也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包括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要注重心理健康,父母自身心理健康才能给孩子积极影响,可借助绘本的疗愈功能。此外,还要注重家庭关系的建设,这在亲子教育三元论中是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家庭教育指导师有发愿、创新、科学、智慧四个关键词。2014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师大时对教师提出了观点,强调传道的重要性,优秀老师应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家庭教育指导师从事与人相关的重要工作,可借鉴这些标准自勉。同时,在新时代家庭教育中,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推荐了几本相关书籍,如《荷花荷花几时开》,书中有各地童谣、刺绣图画,能让人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阿兔的小瓷碗》展现孩子成长与中国瓷器工艺;《爸爸的火车》体现中国铁路发展;《小薇的中秋节》由西班牙作者创作,却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团圆的内核;《英国的姑姑也回来》《小爱的端午节》《快老伯的糖水铺》《小兔的问题》等书,都能让我们从故事中汲取中国文化内涵,进行传承和融合。在新时期,家庭教育要中西结合,发扬东方文化优势,借鉴西方文明精华,期待学员们在家庭教育道路上成为幸福的领航者。
声明: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