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目录
🎥 001.庄晓丹:复杂性创伤的疗愈实践地图丨身体×意象×认知×依恋×灵性的全面疗愈 .mp4
🎥 002.第1讲:心理创伤的形成 .mp4
🎥 003.第2讲:心理创伤干预基础 .mp4
🎥 004.第3讲:建立工作联盟 .mp4
🎥 005.第4讲:稳定化技术 .mp4
🎥 006.第5讲:发展觉察与反思能力 .mp4
🎥 007.第6讲:创伤处理原理 .mp4
🎥 008.第7讲:身体工作Ⅰ丨激活与觉察 .mp4
🎥 009.第8讲:身体工作Ⅱ丨创造矫正性体验 .mp4
🎥 010.第9讲:专题Ⅰ丨应对解离 .mp4
🎥 011.第10讲:意象工作Ⅰ丨认识内在部分 .mp4
🎥 012.第11讲:意象工作Ⅱ丨内心转化之路 .mp4
🎥 013.第12讲:专题Ⅱ丨创伤与灵性 .mp4
🎥 014.第13讲:认知工作Ⅰ丨认知功能分析 .mp4
🎥 015.第14讲:认知工作Ⅱ丨发展多元叙事 .mp4
🎥 016.第15讲:依恋工作Ⅰ丨依恋与创伤 .mp4
🎥 017.第16讲:依恋工作Ⅱ丨有限再养育 .mp4
🎥 018.第17讲:整合与回归 .mp4
🎥 019.第18讲:案例答疑01 .mp4
🎥 020.第19讲:案例答疑02 .mp4
🎥 021.第20讲:案例答疑03 .mp4
课程开始的几章讲解原理,包括定义、原则、概念模型等,这些内容在后续给来访者做心理教育时十分关键,就如同 CBT 里的心理教育内容一样,大家要能复述这些基本内容,以便更好地与来访者沟通。
- 压力的概念
压力是指一切会导致身体或者精神紧张的生理、心理或者情绪因素。它可以来自外部或内部,且能激发身体的应激状态,引起复杂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反应。正常情况下,压力解除后,健康人的应激状态也会自然解除。但持续或无休止的压力可能造成身心痛苦,甚至引发身心疾病。
- 创伤性压力
创伤性压力是由创伤性体验导致的压力。创伤性体验是一种淹没性的体验,当事人会有被强烈负面情绪完全淹没的感觉,还包含某种程度的失控和脆弱感。比如生活中常见的赶班车没赶上、孩子到点没出现等小失控情况,而创伤性体验中的失控感更为强烈,当事人会觉得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状况,且极其脆弱,毫无抵抗余地。
创伤性体验具有主观性、情境性以及与当事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相关的特点。
- 主观性:以一个案例来说明,有来访者曾为保护妹妹主动被轮爆,虽然身体痛苦,但他内心觉得自己像英雄,主观上没有强烈负面情绪体验,所以这对他来说不算创伤性体验;反之,妈妈买围巾没给他,他觉得被彻底忽视,这却成了创伤性体验。
- 情境性:像性侵这种情况,若周围环境存在对女性受害者的污名,那创伤性体验就会更强烈;而地震时大家虽有濒死体验,但因周围人都如此,不存在对个人的负面评价,所以地震造成创伤的概率相对较低。
- 与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相关:同样一件事,对不同年龄的人刺激程度不同,比如父母打架,爸爸抄刀,对于 18 岁的男孩和 5 岁的小男孩来说,心理冲击截然不同,5 岁小男孩会觉得更惊悚。
- 狭义心理创伤
狭义的心理创伤是指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诊断标准的心理障碍,通常与特定创伤事件相关联。PTSD 的诊断条件苛刻,来访者需满足五条具体标准,像经历过真实的死亡、死亡威胁、严重伤害或性暴力等,并且在创伤事件后出现侵入性症状、持续回避相关刺激物、认知和心境方面有负性改变、唤醒和反应性有显著改变等情况,且这些障碍情况要持续一个月以上,同时不能归于其他物质或疾病导致,若诊断为 PTSD,一般就不再诊断与之相关的其他症状了。
- 广义心理创伤
广义的心理创伤包含所有创伤性压力造成的影响,即所有创伤性体验造成的身心痛苦,哪怕达不到 PTSD 诊断标准也算。
- 复杂性创伤
复杂性创伤来自于重复性的或持续暴露在严重的压力源下,通常涉及养育者的伤害或者抛弃,发生在较脆弱的发展阶段,还会导致心智、情绪、身体和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像童年逆境体验问卷里涉及的诸多情况,如经常被打骂、受到辱骂蔑视、家庭中有肢体暴力或虐待、遭受性侵害、情感忽视、家庭成员有精神问题或入狱、物质滥用以及家庭极度贫困、父母分居离异等,若一个人占了较多条,就可认为其经历了复杂性创伤。除了 PTSD 常见的症状外,复杂性创伤来访者还会有情绪闪回、毒性羞耻感、自我遗弃、恶性的内在批评、社交焦虑(依恋障碍)这五种常见症状。
一般人的压力调节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神经系统进行。有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会出现瞳孔扩大、抑制唾液分泌、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等情况,比如上高考考场前的体验就是交感神经激活的表现;压力消失后,副交感神经激活,会瞳孔缩小、开始分泌唾液,人进入放松状态,如消化食物、休息等。健康的神经系统会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激活与非激活状态间进行耐受区间内的调整。
创伤性压力出现时,神经系统的应激很极端,会快速出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紊乱调节的情况,可能先后经历激活副交感神经里的腹侧迷走神经丛(表现为找人求助、哭等社会行为)、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出现焦虑、惊恐、失眠等,甚至有高血压、肠道过敏、成瘾行为等)、激活背侧迷走神经丛(处于假死、被动回避状态,出现麻木、抑郁、解离、低血压等情况)这三个过程。
多重迷走神经理论指出,副交感神经里包含两条有不同功能的迷走神经,所以是由三个不同方式调节人体在创伤压力下的反应。
通过三个来访者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小黑有睡眠问题,常凌晨惊醒靠刷手机稳定情绪,是卡在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状态;小 b 感觉抑郁、浑身疼、没精神,是卡在关闭状态;小 c 能在咨询中哭着表达情绪,且能被安抚稳定下来,是处于腹侧迷走神经丛起作用的相对健康状态。创伤来访者若要复原,需从关闭状态反向按顺序经过交感神经激活、腹侧迷走神经丛等阶段回到正常社交状态,但实际中,来访者常卡在某个状态或者在不同状态间来回反复,咨询中也常见这种情况。
课程最后设置了答疑环节,解答了同学们诸多问题。比如双向的表现不一定属于创伤相关,其病因更复杂;长期被同学辱骂排挤是否形成创伤,要考虑家庭因素;PTSD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可进行药物干预辅助心理治疗;识别来访者是否真的平静涉及经验和咨询师反移情等;复杂性创伤可能造成人格问题,但与硬核的人格障碍在本质、干预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社会性死亡是感觉被社会抛弃,像日本村落里的村八分现象就是极端例子等。
总之,这堂课程内容丰富且专业,让大家对心理创伤,尤其是复杂性创伤相关的诸多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声明: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